引力场研究过程中有个严重问题就是理论缺失。

  研究组并非没有相关的理论,他们已经发现了引力场技术的关键,也就是空间s波,同时,也知道底层构架中同向电流作用产生了。

  但两者无法联系在一起。

  同向电流的构架,是制造s关键的一环,还是说同向电流制造出了S波,又或者S波和同向电流不存在直接关联,是引力场技术中的两种作用?

  等等。

  这个问题是无法回答的。

  就像是曾经的超导研究,相关的实验以及理论有很多很多,但科学界花费了几十年时间,也没有把实验、理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系统性的体系。

  直到半拓扑结构的出现,采用超导理论得到了完善,并以此让超导技术快速发展。

  现在引力场技术的实验和理论就是如此,能确定的就是s波和引力场直接相关,以及底层的同性电流结构和引力场技术直接相关。

  两者之间没有关联,同向电流是纯粹的结构关联发现,而S波是通过实验发现的特殊波,也可以归在理论行列。

  同向电流本身,做研究就更加困难了,因为同性电流本质上是完全一样的。

  虽然引力场设备底层构架非常复杂,但实质上同向电流就只是结构中串联的线路而已,就像是两根导线连接着一个电阻,在给予电流功率支持以后,两条导线通过的电流功率是完全一致的。

  宏观上,根本找不到两个同向线路的区别,线路的材料、功率,电流,强度,电压等数据都完全一致,也只是被放在了串联线路的不同位置而已。

  如果从微观上进行分析,也只能看做是电流线流经一条线路,再流经第二条线路,或者电压所产生的电势,先作为一条线路,再作用于第二条线路。

  因为电流的速度是光速,实验上找不到任何的区别。

  现在海伦提出了全新的看法,认为S波是两种不用波叠加组成,她进行说明的时候也很不自信,因为说明的内容也只是一种可能性。

  同时还存在另外一种可能,也就是同向电流释放出了同样的波,而引力场是两种同样的波叠加在一起产生的。

  海伦、陈蒙檬、丁志强以及黄振一起做的工作,就是适当排除了后者存在的可能。

  这主要是因为后者有更多解释不通的地方,当然前者同样也有很多地方解释不通,只不过比后者少而已。

  不过王浩却直接认可了海伦的说法,因为他收到了正确的反馈,也就把‘同样波叠加的可能’直接排除掉了。

  “所以是两种不同的波,可以定义为s 波和s-波,两者以某种强度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特殊的s波。”

  王浩说道,“这也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已经发现,s波是一种弱波,却有极强的穿透力。”

  “这本来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

  “一般来说,穿透力和波的强度直接相关,频度高的波穿透力就会更强,S波不违反了规律。”

  “如果它是由两种不同的波叠加在一起形成的,就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王浩的解释,让其他人不由点头,他也马上试着建立了新的任务--

  【任务四】

  【名称:引力场的技术原理(难度:S)。】

  【灵感值:0。】

  果然!

  已经可以建立任务了!

  王浩看着系统上的任务内容,也不由得露出了笑容,之前他根本无法建立任务,原因自然就是条件严重不足。

  现在条件充足了,只不过研究难度还是很高。

  S级,是很难完成的研究。

  好在不是s 级别的难度,s级别还是有很大可能完成的,只不过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引力场技术实在太重要了。

  王浩也下定决心要完成相关的理论研究,后续才能在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

  他马上建立了研究组。

  这个研究需要以实验来配合理论,参与的就不仅仅是理论组,还包括反重力中心的实验组以及负责测定辐射波的沈会明团队。

  在研究组成立的第一次会议上,王浩就布置了工作任务,“何院士,钱教授,你们的团队配合沈教授进行辐射测试,这是最重要的工作。”

  他说着走到白板前,拿笔画了两根平行的线段,中间一小块地方涂抹成了阴影状。

  随后扭过头说着,“这两条线路就是同向电流,中间则是引力场。”

  “我们认为同向电流能够制造出s波,是因为两条线路分别制造出了s 和s-波,s 和s-波以某种频度叠加在一起形成了s波。”

  “所以实验对于辐射波的测定,重点就是要测定出这两种波。”

  “当然我很清楚,这非常困难。”

  “想要直接测定出s波,目前来说是不可能的,还是要通过大量的数据对比分析才能够完成,但我们还是需要测定的数据,有很多数据的基础下才能进行分析。”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笔趣阁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最新章节,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三七书屋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