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宪宗元和末年的成都,浣花溪的水还是那样清澈,绕着岸边的芦苇缓缓流,风一吹,芦苇花飘得满溪都是。这天早上,薛涛背着个小竹篮,沿着溪边走,篮子里装着刚采的红花——自从元稹走后,她就很少去应酬了,反而爱上了这样安安静静的日子。
那会儿薛涛心里跟揣了块冰似的,凉透了。不是因为元稹娶了别人,而是她想明白:以前总想着靠谁、等谁,可到头来,能靠得住的,只有自己。
乐籍这个身份,像根绳子似的拴着她,以前觉得是谋生的法子,现在觉得别扭——凭什么女子就得靠陪酒写诗讨生活?凭什么她的才华,要裹在“歌伎”的壳子里?
“得把乐籍给脱了。”薛涛蹲在溪边洗红花,心里突然冒出这个念头,跟扎了根似的,拔都拔不掉。
可在唐朝,乐籍女子想脱籍,比登天还难。乐籍是官府登记在册的,除非有大官担保,或者家里有人当官,不然根本没门路。薛涛没家人,以前认识的官员倒是不少,可她不想去求那些人——以前陪他们喝酒写诗,是为了生计,现在要脱籍,再去低三下四求人,她拉不下这个脸。
但她可没坐着等天上掉馅饼。那段时间,她每天都去府衙附近的茶馆坐着,不是为了喝茶,是等一个人——剑南西川节度使段文昌。段文昌是韦皋的老部下,以前韦皋在的时候,常带他去见薛涛,知道她的才华,也同情她的处境。
等了快半个月,终于在茶馆撞见了段文昌。薛涛没绕圈子,直接走过去,双手递上写的诗稿,说:“段大人,我薛涛这辈子没求过人,今天求您帮个忙——我想把乐籍脱了,往后想在浣花溪边种种花、写写诗,安稳过日子。”
段文昌看着她,又看了看诗稿上“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的句子,叹了口气:“薛姑娘,你的才华,困在乐籍里太可惜了。这事我帮你办,你得想清楚,脱了乐籍,就没了官府的俸禄,日子可能会苦点。”
薛涛笑了,眼睛亮得像溪边的光:“能活得自在,苦点怕什么?我能写诗,能做活,饿不着。”
没过多久,段文昌还真把事办成了。拿到脱籍文书那天,薛涛拿着那张纸,在浣花溪边坐了一下午,风把纸吹得哗啦响,她却笑得眼泪都出来了——活了快五十岁,她终于不用再看别人的脸色,不用再陪酒应酬,终于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脱了乐籍,薛涛第一件事就是在浣花溪边买了处小院子。院子不大,却有个小花园,她种了枇杷树、牡丹,还有些叫不上名的野花,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给花浇水,看着那些绿油油的叶子,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日子闲下来,她又琢磨起新花样——写诗的纸。以前用的纸,不是太大就是太素,写起诗来总觉得少点意思。有天她洗红花,看着盆里的水被染成深红色,灵机一动:“要是把纸染成这样的颜色,再剪成小巧的样子,写诗肯定好看!”
说干就干。她先去纸坊买了最轻薄的宣纸,然后把采来的红花、芙蓉花捣成汁,加上点明矾,调成染料。一开始染出来的纸,不是颜色太浅就是太暗,她不气馁,每天都试——今天多加点红花,明天少放些明矾,有时候染坏了一整张纸,她也不心疼,捡起来晾干,裁成小块当草稿纸。
折腾了一个多月,染出满意的颜色——那种红,不是正红的刺眼,是像晚霞一样的浅红,透着点温润,摸在手里软软的,像丝绸。她又把纸剪成三寸见方的小笺,边缘用细剪刀修得整整齐齐,有的还在角落印上小小的枇杷花——那是她院子里种的,看着亲切。
第一次用这彩笺写诗,薛涛写的是《浣花溪》:
“浣花溪里花多处,为忆先生在蜀都。
万古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图。”
笔刚落在纸上,她就笑了——浅红的笺,墨色的字,配在一起真好看,比以前的白纸顺眼多了。
这彩笺一出来,可把蜀中的文人给馋坏了。有人听说了,特意绕远路来她的小院,想求几张;有人写信给她,说愿意用上好的墨换她的彩笺。薛涛也不小气,只要来求的,她都给个两三张,要是遇到懂诗的,她还会在笺上写首小诗送人家。后来大家都叫这彩笺“薛涛笺”,慢慢的,连长安的文人都知道,蜀中有个薛涛,做的笺比诗还美。
薛涛的字还写得特别好。她小时候跟着爹练过书法,后来虽然没怎么特意练,可常年写诗,笔杆子早就磨熟了。她写的字,不像别的女子那样软趴趴的,反而带着股刚劲,撇捺之间有王羲之的影子——有次白居易收到她用薛涛笺写的回信,拿着信纸翻来覆去看,跟身边人说:“你看这字,既有女子的清雅,又有男子的风骨,薛涛这女子,真是把‘才’字刻进骨子里了!”
那会儿薛涛心里跟揣了块冰似的,凉透了。不是因为元稹娶了别人,而是她想明白:以前总想着靠谁、等谁,可到头来,能靠得住的,只有自己。
乐籍这个身份,像根绳子似的拴着她,以前觉得是谋生的法子,现在觉得别扭——凭什么女子就得靠陪酒写诗讨生活?凭什么她的才华,要裹在“歌伎”的壳子里?
“得把乐籍给脱了。”薛涛蹲在溪边洗红花,心里突然冒出这个念头,跟扎了根似的,拔都拔不掉。
可在唐朝,乐籍女子想脱籍,比登天还难。乐籍是官府登记在册的,除非有大官担保,或者家里有人当官,不然根本没门路。薛涛没家人,以前认识的官员倒是不少,可她不想去求那些人——以前陪他们喝酒写诗,是为了生计,现在要脱籍,再去低三下四求人,她拉不下这个脸。
但她可没坐着等天上掉馅饼。那段时间,她每天都去府衙附近的茶馆坐着,不是为了喝茶,是等一个人——剑南西川节度使段文昌。段文昌是韦皋的老部下,以前韦皋在的时候,常带他去见薛涛,知道她的才华,也同情她的处境。
等了快半个月,终于在茶馆撞见了段文昌。薛涛没绕圈子,直接走过去,双手递上写的诗稿,说:“段大人,我薛涛这辈子没求过人,今天求您帮个忙——我想把乐籍脱了,往后想在浣花溪边种种花、写写诗,安稳过日子。”
段文昌看着她,又看了看诗稿上“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的句子,叹了口气:“薛姑娘,你的才华,困在乐籍里太可惜了。这事我帮你办,你得想清楚,脱了乐籍,就没了官府的俸禄,日子可能会苦点。”
薛涛笑了,眼睛亮得像溪边的光:“能活得自在,苦点怕什么?我能写诗,能做活,饿不着。”
没过多久,段文昌还真把事办成了。拿到脱籍文书那天,薛涛拿着那张纸,在浣花溪边坐了一下午,风把纸吹得哗啦响,她却笑得眼泪都出来了——活了快五十岁,她终于不用再看别人的脸色,不用再陪酒应酬,终于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脱了乐籍,薛涛第一件事就是在浣花溪边买了处小院子。院子不大,却有个小花园,她种了枇杷树、牡丹,还有些叫不上名的野花,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给花浇水,看着那些绿油油的叶子,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日子闲下来,她又琢磨起新花样——写诗的纸。以前用的纸,不是太大就是太素,写起诗来总觉得少点意思。有天她洗红花,看着盆里的水被染成深红色,灵机一动:“要是把纸染成这样的颜色,再剪成小巧的样子,写诗肯定好看!”
说干就干。她先去纸坊买了最轻薄的宣纸,然后把采来的红花、芙蓉花捣成汁,加上点明矾,调成染料。一开始染出来的纸,不是颜色太浅就是太暗,她不气馁,每天都试——今天多加点红花,明天少放些明矾,有时候染坏了一整张纸,她也不心疼,捡起来晾干,裁成小块当草稿纸。
折腾了一个多月,染出满意的颜色——那种红,不是正红的刺眼,是像晚霞一样的浅红,透着点温润,摸在手里软软的,像丝绸。她又把纸剪成三寸见方的小笺,边缘用细剪刀修得整整齐齐,有的还在角落印上小小的枇杷花——那是她院子里种的,看着亲切。
第一次用这彩笺写诗,薛涛写的是《浣花溪》:
“浣花溪里花多处,为忆先生在蜀都。
万古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图。”
笔刚落在纸上,她就笑了——浅红的笺,墨色的字,配在一起真好看,比以前的白纸顺眼多了。
这彩笺一出来,可把蜀中的文人给馋坏了。有人听说了,特意绕远路来她的小院,想求几张;有人写信给她,说愿意用上好的墨换她的彩笺。薛涛也不小气,只要来求的,她都给个两三张,要是遇到懂诗的,她还会在笺上写首小诗送人家。后来大家都叫这彩笺“薛涛笺”,慢慢的,连长安的文人都知道,蜀中有个薛涛,做的笺比诗还美。
薛涛的字还写得特别好。她小时候跟着爹练过书法,后来虽然没怎么特意练,可常年写诗,笔杆子早就磨熟了。她写的字,不像别的女子那样软趴趴的,反而带着股刚劲,撇捺之间有王羲之的影子——有次白居易收到她用薛涛笺写的回信,拿着信纸翻来覆去看,跟身边人说:“你看这字,既有女子的清雅,又有男子的风骨,薛涛这女子,真是把‘才’字刻进骨子里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笔趣阁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最新章节,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三七书屋!
笔趣阁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最新章节,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三七书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