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出马笔记 第902章 三山滴血(1/2)

小说:东北出马笔记 作者:吴半仙 更新时间:2023-12-13 09:21:48
  呃呃呃……

  我睁大眼睛,迟疑了一下问马叔:“这玩意还带选的吗,正一还是全真?”

  马叔说:“对啊,两个派不一样,你挑吧。”

  我擦了一把脑门子上的汗:“这……这整的也太随意了吧,好歹是两大道教教派,咋让你说的像买菜一样,还随便挑啊。”

  马叔哈哈大笑:“废话,别人要想入道其实很难的,但是你要入的话,这不是有我嘛?那还有什么难度?”

  这倒也是,马叔说的一点毛病都没有。

  他老人家就是龙虎山天师府出来的,三山滴血啊。

  然后全真那边,有紫虚道长,还有任老爷子,还有那几个一起救土龙的道友。

  我要是想入道,真的是一句话的事。

  刚才提到了三山滴血,可能有些人不知道啥意思,其实这个又称三山滴血字辈,就是道教正一派弟子取道名的依据。

  且容我简单讲一讲这个三山滴血。

  道教历史久远,流派众多,如今有全真和正一两派,每派中又各自有很多分支。

  每每提到正一派,我们常会说起三山滴血。

  滴血在古代常为认亲或结盟之意,仅从字面简单理解,三山滴血似乎就是三个道教山头在一起歃血为盟,很有点武侠江湖的味道。

  大体说来,这样通俗理解也可。

  所谓正一者,正者不邪,一者不杂,正一之心则万法归一,故曰正一。

  广义上的道教正一派是区别于道教全真派而言,包括上清、灵宝、清微、神霄、天心等等以符箓斋醮为主要修行方式的道教宗派。

  相传,“三山滴血”最初为南宋时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传萨守坚祖师的法脉传承,萨祖也就是首代弟子,后来,“三山滴血”成为正一万法宗坛、神霄派及清微派宗坛传度弟子的法脉。

  正一派道士皆奉此“三山滴血派”为传承依据,凡学道弟子奏名之初,当依此派顺序取一字於法讳之中,否则非正一弟子。

  到今天,正一派道士皆奉此“三山滴血”为传承依据。

  在“三山滴血”后,这些道教宗门大多以正一自称,并沿用共同字辈,相互融合,界限越来越模糊,所以“三山滴血”字辈也被人称为正一“三山滴血派”,但是所含各宗门的核心道法和方术还是保持了各自的特色,并得以传承至今。

  那何为三山呢?

  古人行文中使用数词常为虚指,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并不是绝对指三个人同行,在“三山滴血”中也如此。

  三山通常指龙虎山、茅山和葛皂山,后来又融合武当山等,在这些道教仙山洞府中一直都有人数较多的大规模教团。

  正一派在宋元时期繁衍最盛,其时,四大宗坛各自传箓,各有字派相承。

  元明时,这些教团逐渐融入正一派范畴,到元成宗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敕封为“正一教主”,同时主领三山符箓。

  三山合一后,授箓统归万法宗坛,从而形成了三山一脉相传的嫡亲血派,众多正一符箓派便以此三山滴血派为宗,一代一代相传至今。

  由此可见,“三山滴血”和其所排列字辈对道教正一派影响之大。

  在正一派授箓的科仪经典《天坛玉格》中记载:此字派乃第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授与正一派萨祖师,凡有学道者,奏名之初,当依此派循序而取一字於法讳之中可也。大风小说

  直至今天,正一派弟子在传度授箓时都会依据“三山滴血”字辈而有相应的道名。

  可以说,“三山滴血”为正一派弟子传承法脉,彼此加强沟通和联系,促进道门团结等诸多方面起到了极其巨大的作用。

  以上就是正一派三山滴血的介绍,至于全真我就不再赘述了,简单说两句啊。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笔趣阁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东北出马笔记,东北出马笔记最新章节,东北出马笔记 三七书屋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