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回应完后,轻轻的点了点头,看向众人:“这个事儿等傅宗龙勘查完后再说吧,快则半年,慢则一两年才能出结果,现在谈论有些言时过早,还是说说治理黄河的问题吧。

  毕爱卿,你所担心的是什么?”

  见皇帝问自己了,群臣也将目光看向了自己,毕自严也不再犹豫:“陛下,有两点,

  其一,沿途百姓迁移后,这些耕地就不能用了,那么原本属于百姓的耕地从哪里来?

  如果是能用银子购买倒也无所谓,可问题是我们不能买,耕地是百姓赖以生存的基础,只要地在,就一直有产出。

  朝廷购买退耕还林本质上和土地兼并没有什么区别的。

  所以,我们要从其他地方补给百姓同等面积的耕地。

  问题是现在的耕地基本上都是分的差不多了,预留出来的那是给新增人口的,如果给迁移的百姓,那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其二,六百万亩,亩均产两石,一年就是一千两百万石,这可不是一笔不小的数量。

  没有田地就已经少了一千两万石粮食,加上人均食用,至少得两千万石粮食,这对整个大明来说都是负担!”

  众人脸色瞬间凝重了起来。

  耕地对百姓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按照皇帝登基后新的规则,无论贫贱、富贵,只要满八岁就能免费获得五亩耕地。

  耕地只要不买卖,你是自己种也好,请别人种也罢,只要你按照亩数按时交纳赋税即可,其余朝廷不管。

  其次则是人死后,春耕之前的耕地立刻收归官府,春耕之后的则在秋收之后收归官府,当然朝廷也不会无偿收回,毕竟这地是百姓花银子买去的。

  所以在回收时会根据耕地的优劣给予一定的补偿,一般是购买价格的六到八成左右,甚至是全款,这就看死前五年亩产数量来决定。

  这样规则的好处就是百姓们会尽心耕种,将下田耕种为中田、甚至上田。

  问题是,死亡人口肯定是赶不上新增人口的,尤其是如今天下太平,岐黄研究院发挥巨大作用的时候。

  如此的问题就是,耕地回收赶不上发放的,更何况是一下子发放一百四十万人的所需。

  如果解决不了耕地,那么粮食缺口必然出现。

  朝廷是有银子,补贴一年两年没问题,但时间长了就容易出问题的。

  “毕尚书,继续迁移到中南半岛或者吕宋那边呢,以那边的耕地面积别说一百二十万,就是一千两百万也能满足。”

  “这是一个办法,但迁移比之前更加的困难。

  因为迁移的都是花园口到青龙峡一带的,经过甘肃、陕西、山西、北直隶、河南等地,这是面食为主的地方,去了种植水稻的中南半岛能不能适应?

  其次,这几地可是干旱少雨,去了雨水充沛且湿热的中南半岛,能受的了那种天气吗?

  最后,走陆路经四川、云南到缅甸,或者南下到海边走海运,无论那条路距离都极远,极容易出事儿。” </div>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笔趣阁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最新章节,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 三七书屋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