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恩小心翼翼的将银币接到手,转身快步来到崇祯身边,小心翼翼地放到龙书案上。

  崇祯拿起来掂了掂。

  银币入手冰凉,质地圆润,压手感还不错。

  拿在手里仔细看。

  银币光泽柔和,整体为润白色。

  银币正面中间写有大明元宝四个字,上面一行小字写着崇祯二十一年制。

  银币背面中间写着一两,周围搭配着精致复杂的纹路。既能起到装饰作用,又能起到防伪作用。

  崇祯看完之后总结出三个字:很精致。

  “陛下,”李进开始介绍:“每枚银币重一两,其中银九钱一厘,铜九厘。在实际铸造过程中会产生浮动,但不多。”

  “嗯,”崇祯点了下头后问:“为什么是这个比例?”

  “主要是增加私铸的难度,”李进解释起来:“银币含的银越多,颜色越白,质地越软;铜越多,颜色越暗,质地越硬。”

  “现在的银币软硬适中,使劲咬的话能用牙咬出痕迹却又咬不坏。”

  “私铸者为了谋利,肯定在私铸时会削减银的比例,并往里面添加铜,铁,白铜或者铅。”

  “加铜,铁,白铜不但会使银币变暗,还让导致银币变硬咬不动。”

  “加铅呢?”崇祯问。

  “加铅虽然能让银币变软,但成品的颜色比真钱暗很多!”

  “除此之外还能用听声法,火烤法辨别真伪!”

  接下来的时间里,李进详细介绍了辨别银币真伪的办法。

  崇祯听得很认真。

  币制改革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货币是什么?

  国家信用的体现!

  银子之所以成为明朝主流货币,最关键的原因是自身价值属性高,且不好造假。

  老百姓用牙咬一下就能辨别真伪。

  所以发行银币首先要考虑造假问题。

  如果造假难度很低,那么新币很快就会遭遇信誉危机。

  最终导致币制改革失败。

  有大量银子的守旧派为了保证资产不缩水,会用各种方法抵制新币。

  如私铸,造假扰乱市场等。

  这些都是挑战!

  听完辨别真伪的方法后,崇祯想了想:“就按照这版的样式铸币吧!除了南北两京外,还要在各省设立铸币处。”

  “请问陛下何时开始铸币?”

  “现在就可以开始了,铸出来的钱先不要拿出来,放入府库备用。”

  “遵旨,”范景文认真记下后又问道:“臣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范尚书请讲。”

  “据工部计算,铸造一枚银币的综合成本约在九钱四厘左右。每换一枚银币,朝廷就有六厘的利润,请问陛下打算如何处置这些钱?”

  “一半上交朝廷,一半归地方衙门作为常费自行处置。”崇祯认真思考后回答。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笔趣阁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最新章节,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 三七书屋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