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游牧民族除了烧荒外,还有摆边。

  摆边是大明边防的另一种策略,顾名思义就是把大军摆在边境。

  最开始大军集中在九边重镇扎营,哪里有战事就支援哪里。

  可是边境线太长。

  蒙古人如果行动迅速的话,明军援军还没没来得及支援他们就已经撤走了。

  后来一代名臣王琼在甘肃驻守时改变了之前的策略。

  当时蒙古人四处游牧,如果大举南下犯边的话则须传示各部,晒干肉,收乳酪。

  约定日期后聚在一起,数万人夜宿时营地里的火光绵延数里甚至十几里。

  为此。

  王琼往草原上派遣大量的夜不收日夜侦查。

  一旦发现有情况立刻回报。

  王琼接到消息后马上把精锐部队布置在几处咽喉要道上,先守后攻。

  秋收时。

  大军时不时地出塞演练展示军容,震慑敌军使他们不敢靠近,是为守。

  秋收后。

  他把大军平均分布在边境几十个堡垒里,约定日期后同时出征,是为攻。

  在绵延三百里的草原上,数万明军一起出动。

  由于到处都有明军精锐的踪迹,蒙古人根本不知道明军虚实,只能避战。

  大明首辅张居正曾评价王琼:西凉重地,番虏杂居......赖邃庵、晋溪(王琼)二大老经略数年而后定。

  用烧荒和摆边的方法对付游牧民族确实没问题,但是对付辽东的渔猎民族就不行了。

  辽东的女真部落生活在崇山峻岭之间,烧荒的话会引发山火,使他们失去赖以生存的物资(动物皮毛,人参等)。

  那样反而会刺激女真部落袭扰边境。

  所以明军在辽东对付女真部落的方法是伐木和传箭。

  每年秋天。

  明军会派遣大部队来到边境城池外面砍伐树木,防止女真人藏兵其中伺机偷袭。

  砍伐的树木会运回城池,作为过冬的取暖物资。

  传箭是传递信物的意思。

  在伐木的同时,辽东将领会沿着边境巡边。

  到达缓冲地带后,让人拿着刻有辽东总兵印信文字的箭矢给各女真部落送去,让他们前来拜见。

  或安抚,或警告。

  到了崇祯年间,辽东的伐木和传箭已经名存实亡。

  但针对蒙古人的烧荒和摆边却一直都在。

  按理说明军已经在草原上打败了西土默特部和鄂尔多斯部,并让他们派遣人质进京。

  不必像之前一样防范他们。

  但崇祯不放心。

  蒙古犯边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损失,还有生产秩序的破坏。

  恢复生产少则三五年,长则十来年。

  小冰河气候导致的干旱还在继续。

  按照历史的走向分析,这段小冰河气候持续时间非常久。

  (明清有三个明显的小冰河期,其中万历二十八年到康熙五十九年这段时间的小冰河气候持续时间最长,波及范围最广。而明清小冰河期彻底结束的时间是光绪六年,那时候满清已经快没了。)

  天灾带来的损失已经足够大了,不能在出现**。

  更何况针对西土默特部和鄂尔多斯部的卫所改制还在进行中,谁也不敢保证他们不会造反。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笔趣阁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最新章节,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 三七书屋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