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彻见他又折返,以为还有什么重要的军政要务,神色一正:“何事?”

  诸葛哲脸上却露出了一丝轻松的笑意,回道:“并非什么大事,是奉天那边传来消息,两位皇子与公主殿下,已在守夜人护卫下启程,预计这几日便可抵达帝都了。”

  “臣是想请示陛下,是否需要派遣人专程前往接应一下,以确保万全?”

  李彻闻言,这才恍然想起此事,紧绷的心弦也随之放松。

  是啊,孩子们要来了。

  当初自己从奉天南下是来打仗的,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自然不能将年幼的孩子们带在身边冒险。

  后来局势稍定,常凝雪等妃嫔虽已前来会合。

  但考虑到帝都初定,局势依旧错综复杂,万一有变,恐怕被一锅端了。

  故而也并未急着将孩子们接来,只是留燕氏在奉天照顾他们。

  如今,南方战线已经推远,帝都经过数月的整顿也算是秩序井然,也是时候把接他们来团聚。

  这帝都,终究将是他们未来长期生活的地方,一时半会儿回不去奉国了。

  李彻点了点头,吩咐道:“嗯,此事朕知道了,找个将领前去接应吧。”

  虽说帝都周边已无成建制的叛军,但难免有些零星的贼寇或溃兵流窜,小心些总是没错的。

  “臣遵旨。”

  诸葛哲应下,但他并未立刻离开,而是稍作迟疑,又开口道:“陛下,还有一事......如今新朝已立,文武百官皆已论功行赏,授以爵位。”

  “而两位皇子与公主殿下,身为陛下嫡脉,至今却身无爵位......是不是,略显不妥?”

  李彻听到这里,顿时明白了诸葛哲的潜台词中的意思。

  他不由得指着诸葛哲,笑骂出声:“好你个子渊,跟朕还绕这么大圈子?”

  “什么封爵不封爵的,你真正想说的是让朕尽早确立储君之位,以安国本吧?”

  诸葛哲被点破心思,也不尴尬,反而坦然笑道:“英明不过陛下。”

  霍端孝在一旁没有说话,以他的性子,是不愿意参与立嫡这种事情来的。

  李彻笑着摇了摇头,随即收敛了笑意,陷入沉思。

  他理解诸葛哲的担忧,对于一个新建立的王朝而言,确立继承人确实是稳定人心的重要一环。

  但是......他心中也自有考量。

  首先,他自己如今不过二十出头,年富力强,身体康健,大概率不能说嘎就嘎了。

  远未到需要考虑身后事的时候,不必如此急切。

  其次,长子李承虽然聪慧稳重,小小年纪已显露出不俗的气度,颇有几分人主之相,但他终究还是个孩子。

  过早地将储君这座沉重的大山压在他稚嫩的肩膀上,引来无数的关注乃至敌意,未必是好事。

  他不想自己的孩子重蹈李承乾的覆辙,没有一个完整童年的孩子,心思是不健全的。

  在他看来,等孩子们再长大一些,或者成年之后,再根据他们的品性和能力来确定储君人选,也为时未晚。

  而且,没准李承压根就不想继承皇位呢。

  大庆未来的皇帝可未必是什么美差事,未来的李彻既要削减世家,也要削减皇权。

  当然,李彻也明白,诸葛哲提出此议,完全是出于公心,而不是为了争一个从龙之功。

  思虑既定,李彻开口道:“子渊,你的心意朕明白,不过立储之事关乎国运,不宜操之过急。”

  他见诸葛哲似乎还想再劝,便抬手制止,继续说道:“这样吧,太子之位暂且不议,先给孩子们封个爵位,堵一堵悠悠众口。”

  诸葛哲也不好多说,只得拱手道:“谨遵陛下旨意。”

  他略一沉吟,便做出了决定:“册封长子李承为辽国公,长女李悦为吉国公主,次子李浩为朝国公。”

  诸葛哲闻言,先是下意识地应了声‘喏’。

  随即反应过来,脸上露出愕然之色:“陛下,只封国公?这......按照礼制,皇子初封,至少也应是郡王......”

  李彻笑了笑:“三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寸功未立,封那么高的爵位做什么?”

  “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国公之位已是显贵。待到他们日后成年,知晓了民间疾苦,懂得了责任担当,再行封王也不迟。”

  庆帝就喜欢给自己的儿子们都封亲王,结果如何?

  十个儿子就剩下不到一半了。

  李彻不觉得自己的儿子都要当亲王,而且大庆也没有那么多土地给藩王封。

  既然要削减皇室的权力,那就要从自己做起,做人不能太双标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笔趣阁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最新章节,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 三七书屋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