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茹那爽利的身影和芝麻糖饼的甜香尚未在沭阳士林的话题中淡去,

  另一则消息又如石子投入平静湖面,

  荡开新的涟漪——县令王璞王大人,

  点名要见新晋府试案首苏惟瑾。

  这消息并非通过正式公文,

  而是由县衙一位青衣小帽的门子,

  客客气气地寻到西街苏氏族学,

  亲自传达的口信。

  语气虽和缓,

  但“县尊大人召见”这五个字本身,

  就带着沉甸甸的分量。

  七叔公得知后,激动得胡须直抖,

  连声嘱咐苏惟瑾务必谨慎应对,

  莫要失了礼数,

  又反复检查了他的衣着巾冠,

  生怕有一丝不妥。

  苏惟瑾倒是平静,

  超频大脑迅速调取了所有关于这位王县令的公开信息:

  寒门出身,科举入仕,务实干练,

  颇有政绩,风评尚可,

  似乎与本地豪绅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距离。

  此番召见,大概率与那篇水利策论有关。

  翌日,苏惟瑾准时来到县衙二堂。

  并非升堂问案的大堂,

  而是官员日常处理公务、接见下属的地方,

  少了几分威严,多了些许文气。

  堂内布置简洁,书案上公文堆积如山,

  墙上挂着“明镜高悬”的匾额,

  以及一幅意境清远的山水画。

  王璞并未让他久等。

  这位县令年约四旬,面容清瘦,目光精明,

  下颌留着三缕梳理得一丝不苟的短须,

  穿着一身半旧的鹌鹑补子青袍,

  显得干练而不奢靡。

  他正在批阅公文,见苏惟瑾进来,

  便放下笔,脸上露出温和却不失威仪的笑容。

  “学生苏惟瑾,拜见县尊老父母。”

  苏惟瑾依足礼数,躬身长揖。

  “不必多礼,坐。”

  王璞虚扶一下,指了指旁边的椅子,

  态度颇为随。

  “早就听闻我沭阳出了位少年才俊,

  府试文章连学政大人都击节称赞。

  今日一见,果然气度不凡。”

  “老父母谬赞,学生愧不敢当。

  皆是老父母治下有方,

  文风鼎盛,学生方能侥幸得中。”

  苏惟瑾姿态放得低,

  话却说得漂亮,顺便捧了对方一句。

  王璞显然受用,抚须笑了笑,

  话题随即转入正轨:

  “今日请你来,

  一是见见本县的才子,

  二来,确有一事请教。”

  他拿起一份抄录的文稿,

  正是苏惟瑾府试那篇《沭水疏浚并防灾备荒策》。

  “你这篇策论,本官反复看了数遍,

  其中‘以工代赈’、‘分段承包’、‘植树固堤’等议,

  颇有些新奇见解,

  切中本县水患之要害。

  尤其这‘数据预警’、‘建立常备民夫队伍’之说,

  更显深谋远虑。

  本官想听听,若具体施行,该当如何着手?”

  他目光炯炯,带着探究和期待。

  作为一县之主,

  河工水利、钱粮赋税才是实实在在的政绩,

  远比吟风弄月更能牵动他的心神。

  苏惟瑾那篇策论,

  俨然是在他眼前打开了一扇新窗,

  让他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另一种可能,自然要问个明白。

  苏惟瑾心道果然如此。

  他略一沉吟,

  组织语言(实则是超频大脑将现代项目管理、

  组织行为学、应急管理等知识进行本土化包装输出),

  从容道:

  “老父母垂询,学生敢不尽言?

  学生浅见,若欲施行,

  首重‘组织’与‘钱粮’二字。”

  “哦?细言之。”

  王璞身体微微前倾,显然极感兴趣。

  “所谓组织,便是人的调度。”

  苏惟瑾条理清晰。

  “可仿军制,但去其戾气。

  将全县需服徭役之丁壮,

  按保甲编列,登记造册。

  择其精壮知水者,

  组建‘河工常备营’,

  给予些许钱粮补贴,

  使其专司堤防巡查、

  小规模修缮之事,可谓‘专业队伍’。”

  “其余丁壮,则按地域编为‘预备役’,

  农闲时集中调训,学习基本河工技艺,熟悉器械。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笔趣阁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寒门状元:我的大脑通古今,寒门状元:我的大脑通古今最新章节,寒门状元:我的大脑通古今 三七书屋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