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啸云提出的比试,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彩华绣坊这方不算太大的池塘,激起的涟漪层层扩散,搅动了每一个人的心绪。前厅里短暂的寂静之后,是压抑不住的窃窃私语和目光交换。五百件长期订单!这不仅是巨大的经济利益,更是绣坊在沪上立足、甚至扬名立万的绝佳机会。
钱掌柜的激动几乎溢于言表,他搓着手,脸上堆满了笑,仿佛已经看到白花花的银元和绣坊金字招牌交相辉映的未来。“齐先生高见!此法甚好,甚好!既能彰显我彩华绣坊的实力,又能激励绣娘们精益求精!王师傅,阿贝,你们可要好好准备,务必拿出看家本领来!”他这话,既是对两人的鼓励,也是无形的压力。
王师傅冷哼一声,花白的眉毛下,一双锐眼扫过贝贝,带着毫不掩饰的审视与轻慢。“老夫钻研绣艺数十载,什么风浪没见过。齐先生既然出了题,老夫自当全力以赴,让某些人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刺绣底蕴,什么是经得起推敲的功夫!”他将“底蕴”和“功夫”咬得极重,像是在宣示某种不容挑战的权威。
贝贝感到心脏在胸腔里沉重地跳动,手心因紧张而微微出汗。她知道自己被推到了风口浪尖,退一步,不仅是个人声誉扫地,更可能让这难得的机会从绣坊指尖溜走,她承担不起这个责任。进一步,则是与绣坊最负盛名的老师傅正面交锋,胜算几何,她心中并无十足把握。然而,齐啸云那双深邃眼眸中一闪而过的激赏,以及他话语中“证明你绣法的价值”的期许,像是一簇微小的火苗,点燃了她骨子里那份不愿服输的倔强。
她再次深吸一口气,压下翻腾的思绪,对着齐啸云和钱掌柜,也像是给自己打气般,清晰地说道:“贝贝定当竭尽全力,不负所托。”
齐啸云微微颔首,对两人的反应似乎早在预料之中。他不再多言,示意随从取来纸笔,略一沉吟,便挥毫写下了比试的题目。墨迹淋漓,是四个字——“秋意深浅”。
“题材不限具体物象,但需紧扣‘秋意’,体现‘深浅’之变化。尺寸限为二尺见方。五日后的这个时辰,我携友人来此品评。”他放下笔,目光扫过王师傅和贝贝,“二位,可还有疑问?”
题目看似宽泛,实则极考功力。“秋意”是意境,“深浅”是层次,既要捕捉秋天的神韵,又要在色彩、构图、乃至针法上展现出丰富的层次感。这并非简单绣一幅秋景图就能应付的。
王师傅捻着胡须,沉吟片刻,眼中已有了计较。他浸淫传统题材多年,《秋菊傲霜》、《枫红如火》、《桂子飘香》之类的主题信手拈来,只需在构图和色彩浓淡上稍作文章,便可应对“深浅”之题。他自信地摇了摇头:“老夫没有疑问。”
贝贝却盯着那四个字,心中念头飞转。秋意……不仅仅是丰收的金黄,也不仅仅是凋零的枯寂。它可以是午后阳光穿透稀疏梧叶投下的斑驳光影,可以是晨雾笼罩下芦苇荡的朦胧层次,可以是雨后庭院石阶上青苔与落叶交织的湿润色彩,也可以是夜深时月光如水的清冷与孤寂……她想起家乡水边的秋日,那种浸润在骨子里的、带着水汽的、变幻莫测的秋的韵味。一个模糊的构思开始在她脑海中成形。
“我也没有疑问。”贝贝抬起头,目光恢复了平日的沉静。
“好。”齐啸云干脆利落,“那便五日后见分晓。”他朝钱掌柜略一颔首,便带着随从转身离去,没有丝毫拖泥带水。那挺拔的背影消失在门帘后,却留下了一室久久不散的紧张空气。
比试的消息像长了翅膀,瞬间传遍了绣坊的每一个角落。工作间里再也无法维持之前的平静,绣娘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交头接耳,话题的中心自然是这场突如其来的较量。
“王师傅定然是赢定了!他那手双面绣和套针功夫,可是咱们绣坊一绝!”
“是啊,阿贝那绣法虽然新奇,但终究是野路子,上不得大台面吧?”
“也未必,齐少东家不是夸她的绣法有现代感吗?说不定……”
“嘘!小声点,王师傅看过来了!”
……
张婶趁着给贝贝送新绷架的机会,悄悄塞给她一小包上好的松江棉线,低声道:“阿贝,别怕,好好绣!你那幅荷花图我看了,灵得很!王师傅手艺是好,但太老派,齐先生那样的年轻人,未必真心喜欢。你就按你自己的路子走!”她拍了拍贝贝的手背,传递过来一丝温暖的鼓励。
贝贝感激地点点头:“谢谢张婶,我晓得了。”
然而,压力无处不在。王师傅那边,立刻有两个平日与他交好的绣娘主动帮忙,负责绷架、选料、分线等杂务,让他能专心构思和施展核心技艺。而贝贝这边,除了张婶偶尔的关照,其他人大多持观望态度,甚至有人带着看热闹的心态。她必须独自完成所有准备工作。
首要难题是丝线。她构思的画面需要极其细腻微妙的色彩过渡,对丝线的品质和颜色种类要求极高。绣坊库存的丝线虽全,但一些特殊的、介于两种标准色之间的中间色,却需要她自己动手晕染。这需要时间和技巧,更要命的是,好的染料价格不菲。钱掌柜虽然支持比试,但在资源分配上,显然更倾向于王师傅,拨给贝贝的染料和辅料只是标准份例。
贝贝摸了摸贴身藏着的、仅剩不多的几块银元,那是她省吃俭用攒下来准备寄回家的。她一咬牙,决定自己掏钱去沪上最大的“瑞彩轩”购买一些珍稀的植物和矿物染料。这件事,她做得极其隐秘,不想被人诟病借助外力,也不想让钱掌柜难堪。
另一个难题是时间。五日,要完成一幅二尺见方的精品绣画,对于任何绣娘来说都是极紧张的。这意味着她需要争分夺秒,甚至挑灯夜战。绣坊有规定,入夜后不得留人,以防火灾。贝贝只好央求管理杂役的婆子,允许她晚上在住处(绣坊后院一间狭小的杂物房改造的宿舍)就着一盏昏暗的煤油灯继续工作。煤油灯烟气大,光线摇曳,对眼睛是极大的损耗,但她别无选择。
就在贝贝为染料和光线发愁时,齐啸云那边,也并非全无动静。
比试定下的第二天下午,齐啸云的一名贴身小厮来到了绣坊,没有惊动太多人,只说是奉少东家之命,送些“润喉的秋梨膏”给钱掌柜和两位参与比试的师傅,“聊表心意,望二位保重身体,方能出精品”。给王师傅和贝贝的礼盒一模一样,并无偏颇。
钱掌柜的激动几乎溢于言表,他搓着手,脸上堆满了笑,仿佛已经看到白花花的银元和绣坊金字招牌交相辉映的未来。“齐先生高见!此法甚好,甚好!既能彰显我彩华绣坊的实力,又能激励绣娘们精益求精!王师傅,阿贝,你们可要好好准备,务必拿出看家本领来!”他这话,既是对两人的鼓励,也是无形的压力。
王师傅冷哼一声,花白的眉毛下,一双锐眼扫过贝贝,带着毫不掩饰的审视与轻慢。“老夫钻研绣艺数十载,什么风浪没见过。齐先生既然出了题,老夫自当全力以赴,让某些人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刺绣底蕴,什么是经得起推敲的功夫!”他将“底蕴”和“功夫”咬得极重,像是在宣示某种不容挑战的权威。
贝贝感到心脏在胸腔里沉重地跳动,手心因紧张而微微出汗。她知道自己被推到了风口浪尖,退一步,不仅是个人声誉扫地,更可能让这难得的机会从绣坊指尖溜走,她承担不起这个责任。进一步,则是与绣坊最负盛名的老师傅正面交锋,胜算几何,她心中并无十足把握。然而,齐啸云那双深邃眼眸中一闪而过的激赏,以及他话语中“证明你绣法的价值”的期许,像是一簇微小的火苗,点燃了她骨子里那份不愿服输的倔强。
她再次深吸一口气,压下翻腾的思绪,对着齐啸云和钱掌柜,也像是给自己打气般,清晰地说道:“贝贝定当竭尽全力,不负所托。”
齐啸云微微颔首,对两人的反应似乎早在预料之中。他不再多言,示意随从取来纸笔,略一沉吟,便挥毫写下了比试的题目。墨迹淋漓,是四个字——“秋意深浅”。
“题材不限具体物象,但需紧扣‘秋意’,体现‘深浅’之变化。尺寸限为二尺见方。五日后的这个时辰,我携友人来此品评。”他放下笔,目光扫过王师傅和贝贝,“二位,可还有疑问?”
题目看似宽泛,实则极考功力。“秋意”是意境,“深浅”是层次,既要捕捉秋天的神韵,又要在色彩、构图、乃至针法上展现出丰富的层次感。这并非简单绣一幅秋景图就能应付的。
王师傅捻着胡须,沉吟片刻,眼中已有了计较。他浸淫传统题材多年,《秋菊傲霜》、《枫红如火》、《桂子飘香》之类的主题信手拈来,只需在构图和色彩浓淡上稍作文章,便可应对“深浅”之题。他自信地摇了摇头:“老夫没有疑问。”
贝贝却盯着那四个字,心中念头飞转。秋意……不仅仅是丰收的金黄,也不仅仅是凋零的枯寂。它可以是午后阳光穿透稀疏梧叶投下的斑驳光影,可以是晨雾笼罩下芦苇荡的朦胧层次,可以是雨后庭院石阶上青苔与落叶交织的湿润色彩,也可以是夜深时月光如水的清冷与孤寂……她想起家乡水边的秋日,那种浸润在骨子里的、带着水汽的、变幻莫测的秋的韵味。一个模糊的构思开始在她脑海中成形。
“我也没有疑问。”贝贝抬起头,目光恢复了平日的沉静。
“好。”齐啸云干脆利落,“那便五日后见分晓。”他朝钱掌柜略一颔首,便带着随从转身离去,没有丝毫拖泥带水。那挺拔的背影消失在门帘后,却留下了一室久久不散的紧张空气。
比试的消息像长了翅膀,瞬间传遍了绣坊的每一个角落。工作间里再也无法维持之前的平静,绣娘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交头接耳,话题的中心自然是这场突如其来的较量。
“王师傅定然是赢定了!他那手双面绣和套针功夫,可是咱们绣坊一绝!”
“是啊,阿贝那绣法虽然新奇,但终究是野路子,上不得大台面吧?”
“也未必,齐少东家不是夸她的绣法有现代感吗?说不定……”
“嘘!小声点,王师傅看过来了!”
……
张婶趁着给贝贝送新绷架的机会,悄悄塞给她一小包上好的松江棉线,低声道:“阿贝,别怕,好好绣!你那幅荷花图我看了,灵得很!王师傅手艺是好,但太老派,齐先生那样的年轻人,未必真心喜欢。你就按你自己的路子走!”她拍了拍贝贝的手背,传递过来一丝温暖的鼓励。
贝贝感激地点点头:“谢谢张婶,我晓得了。”
然而,压力无处不在。王师傅那边,立刻有两个平日与他交好的绣娘主动帮忙,负责绷架、选料、分线等杂务,让他能专心构思和施展核心技艺。而贝贝这边,除了张婶偶尔的关照,其他人大多持观望态度,甚至有人带着看热闹的心态。她必须独自完成所有准备工作。
首要难题是丝线。她构思的画面需要极其细腻微妙的色彩过渡,对丝线的品质和颜色种类要求极高。绣坊库存的丝线虽全,但一些特殊的、介于两种标准色之间的中间色,却需要她自己动手晕染。这需要时间和技巧,更要命的是,好的染料价格不菲。钱掌柜虽然支持比试,但在资源分配上,显然更倾向于王师傅,拨给贝贝的染料和辅料只是标准份例。
贝贝摸了摸贴身藏着的、仅剩不多的几块银元,那是她省吃俭用攒下来准备寄回家的。她一咬牙,决定自己掏钱去沪上最大的“瑞彩轩”购买一些珍稀的植物和矿物染料。这件事,她做得极其隐秘,不想被人诟病借助外力,也不想让钱掌柜难堪。
另一个难题是时间。五日,要完成一幅二尺见方的精品绣画,对于任何绣娘来说都是极紧张的。这意味着她需要争分夺秒,甚至挑灯夜战。绣坊有规定,入夜后不得留人,以防火灾。贝贝只好央求管理杂役的婆子,允许她晚上在住处(绣坊后院一间狭小的杂物房改造的宿舍)就着一盏昏暗的煤油灯继续工作。煤油灯烟气大,光线摇曳,对眼睛是极大的损耗,但她别无选择。
就在贝贝为染料和光线发愁时,齐啸云那边,也并非全无动静。
比试定下的第二天下午,齐啸云的一名贴身小厮来到了绣坊,没有惊动太多人,只说是奉少东家之命,送些“润喉的秋梨膏”给钱掌柜和两位参与比试的师傅,“聊表心意,望二位保重身体,方能出精品”。给王师傅和贝贝的礼盒一模一样,并无偏颇。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笔趣阁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玉佩牵缘:真假千金沪上行,玉佩牵缘:真假千金沪上行最新章节,玉佩牵缘:真假千金沪上行 三七书屋!
笔趣阁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玉佩牵缘:真假千金沪上行,玉佩牵缘:真假千金沪上行最新章节,玉佩牵缘:真假千金沪上行 三七书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