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野性时代 293【网络文学的发端】(2/2)

小说:重生野性时代 作者:王梓钧 更新时间:2025-03-18 14:15:14
  

  邢育森:“天顶星人肯定是学物理的,而且是非常高端的物理,天体力学、量子力学之类的玩意儿,否则不可能写出《三体》这样的作品。”

  天顶星人:“呵呵。”

  宁财神:“我怎么前几天在聊天室里,看到有人说《三体》是宋维扬的作品。”

  邢育森:“宋维扬是谁?”

  宁财神:“草,你平时不看报纸的?”

  邢育森:“好吧,我想起来了,好像是喜丰公司的老板。”

  天顶星人:“老宁,有没有兴趣到泰国玩一把,那边貌似蛮热闹。”

  宁财神:“算了吧,我就是个小喽啰,哪有资格跟资本巨鳄一起玩?别转移话题啊,你真的是宋维扬?”

  天顶星人:“宋维扬能有我这么闲?”

  宁财神:“也对。”

  天顶星人:“我下线了,再见。”

  随着时间的发酵,《三体》从互联网火到现实当中。

  首先是计算机专业杂志,报道了网络文学的兴起。接着是大众媒体,把网络文学当成新鲜事物报道,并赋予了它崇高的意义:互联网正在改变文学创作的方式和途径。

  这对于网友和普通民众来说,都是非常新奇的事物。

  90年代中期,人们想要发表文章,只能给报刊杂志投稿。一份销量稍大的杂志,每个月收到的稿件有几十万份,且编辑录用的大部分都是老作者稿件,新人能够发表作品的几率跟中彩票差不多。

  现在居然可以在网络上发表文章,如何不让人感到兴奋?

  《三体》带来的示范效应,让网络文学迅速“繁荣”起来。网友们目的很纯粹,不为赚钱,只为抒发自己的文学表达**。而其他人也很捧场,就连李寻欢写的那些酸不拉几的散文,都能迎来一致赞誉。

  究其原因,是在网络上当读者,可以跟作者交流,可以在聊天室即兴评论,还能遇见那么多的志同道合者——这是读纸质书籍不能比拟的。

  97年夏天的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超过了20万,网络咖啡厅(早期网吧)蔓延到内陆城市。

  这些人上网能干啥?

  无非是浏览资讯和聊天,MUD(文字网游)都才刚开始流行。创作和阅读网络文学,一下子就成为人们上网的重要内容,你要是没看过《三体》,都不配自称为网民!

  那是中国网络文学鼻祖,分分钟被捧上天。

  网吧里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哟,你也在网上冲浪啊。看过《三体》没有?什么,没看过?那你就太跟不上潮流了,我跟你说啊,《三体》特别牛逼,作者是一个天体物理博士……赶紧看看吧,不看丢人!”

  《科幻大王》都不打个招呼,就直接把《三体》拿去连载。

  《科幻世界》的总编杨潇,立即给宋维扬打电话,想要得到《三体》的独家连载权。

  双方沟通之后,宋维扬同意了,前提是不要透露作者信息。

  《科幻世界》从6月中旬开始连载《三体》,并警告竞争对手:“《科幻大王》并未联系作者,并未获得作者授权,请立即停止连载《三体》。”

  两本杂志之间的争斗,立即让科幻迷产生了兴趣,并因此知道了什么叫网络文学。

  甚至有头发苍苍的老科幻迷,为了追更新,拄着拐杖跑去网吧,从零开始学习如何上网。

  美国那边也有网络文学圈子,被誉为“网文八大家”之一的方肘子,开始把《三体》放到《**》(网络刊物)连载。《**》的读者以留学生为主,大陆和弯弯的留学生都有,这些高级知识分子分分钟被《三体》圈粉,接着又顺理成章的流传到弯弯那边。

  整个华人世界的互联网圈子,《三体》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某天,小马哥突然打电话给宋维扬:“老宋,我发现了一本科幻,叫《三体》,特别厉害!我可以说,这是中国科幻的巅峰之作,放在全世界都属于顶尖作品。”

  宋维扬笑道:“那我可要拜读一下。”

  小马哥可是资深科幻迷,人家的儿时梦想是想做天文学家。他初中的时候就拥有天文望远镜,这玩意儿相当于他老爸四个月工资,爹妈不给买,小马哥就在日记里写道:“父母扼杀了一个天文学家的梦想。”

  凭借这台天文望远镜,还在念初中的小马哥,成为当地第一个看到哈雷彗星的人,还写了篇观测报告投到京城,赚了40元稿费。

  小马哥说:“真想跟《三体》的作者认识一下,太厉害了!”

  宋维扬说:“我写的,你信吗?”

  小马哥笑道:“不信。”

  宋维扬说:“确实不是我的写的。”

  </div>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笔趣阁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生野性时代,重生野性时代最新章节,重生野性时代 三七书屋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