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这一病,来得汹汹。
连日来的殚精竭虑、忧惧交加,如同不断绷紧的弓弦,终于在“钱先生”离去后那短暂松弛的瞬间骤然断裂。高烧如烈火燎原,瞬间吞噬了她的神智,咳嗽声撕心裂肺,仿佛要将五脏六腑都咳出来。原本清丽的面容烧得通红,嘴唇干裂,时而昏睡不醒,时而在梦魇中惊悸呓语。
“莫郎…快走…别管我们…” “晓贝…我的晓贝…你在哪儿…” “别过来!放过我的孩子!求求你们…” 那一声声破碎的哀鸣与恳求,像钝刀子割着王妈和晓莹的心。
王妈急得团团转,一边小心伺候汤药,用冷毛巾为林氏擦拭降温,一边又要强作镇定,维持小院表面的平静,生怕被外人瞧出端倪,尤其是那些可能仍在暗中窥视的眼睛。她悄悄递信给孙敬儒,只称主母感染风寒,需静养数日,暂不接绣活。
孙敬儒回信简短:“知悉,静养为要,安全第一,有事速报。”信末却附了一个小小的、看似不经意的墨点,这是约定好的警示信号,意味着外部情势依旧紧张,让他们切勿放松警惕。
晓莹仿佛一夜之间又长大了许多。她寸步不离地守在母亲榻前,喂药、擦汗、更换额上的帕子,动作小心翼翼,那双平日只捻针引线的小手,如今却要承担起照顾至亲的重担。她眼神里的天真懵懂被一层深深的忧虑和超越年龄的坚毅所取代。
夜深人静时,母亲的呓语愈发清晰。那些破碎的词语——“莫郎”、“晓贝”、“追杀”、“图案”、“危险”——像一块块拼图,在她早慧的心灵中逐渐拼凑出一个模糊却令人恐惧的轮廓:她们在躲避很坏很坏的人,爹爹被抓走了,姐姐失踪了,而这一切,似乎都与那奇怪的“双首飞鸾”图案有关。
她紧紧攥着胸前的半块玉佩,那是爹爹留给她的,冰凉的触感似乎能稍许镇定她惶恐的内心。另一只手始终握着母亲滚烫的手,仿佛这样就能将自己的力量传递过去。
在母亲又一次因噩梦惊厥后,晓莹轻轻拍着母亲的背,直到她呼吸重新平稳。她凝视着母亲即使在病中也紧蹙的眉头,一个念头无比清晰地浮现:她要记住那个图案,那个带来灾祸也可能找到爹爹和姐姐的图案。她要变得更有用,才能保护娘亲。
就着窗外透入的惨淡月光和桌上如豆的油灯,晓莹悄无声息地起身,从母亲的针线篮里找出最细的银针和最柔软的素色丝线,又拿出自己一方平日练习用的纯白杭绸帕子。她坐在离床榻稍远的角落,避开光线,以免影响母亲休息,然后屏息凝神,凭借那日反复模仿和试验留下的深刻记忆,以及母亲教导的“错误”细节,一针一线地开始绣那幅双首飞鸾图。
针尖细微的破帛声,丝线穿梭的悉索声,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她全神贯注,将所有的恐惧、思念、无助都倾注于指尖,那被补全的、带着微妙差异的飞鸾眼眸,在她针下渐渐显现,在昏暗中仿佛闪烁着幽光。
她不知道,自己此刻专注而坚韧的神情,与她父亲莫隆沉思时的模样,何其相似。
* * *
就在林氏病倒的这几日,扬州城外的运河码头上,一艘来自金陵的客船缓缓靠岸。
乘客中,有一位约莫三十出头的青衫文士,面容清癯,目光沉静,气质温润中透着几分不容忽视的审慎。他随身只带着一个简单的书箱和一个包袱,看似寻常游学士子,但步履沉稳,眼神扫过周遭环境时,带着一种不易察觉的锐利。
他并未在码头多做停留,雇了一辆不起眼的骡车,径直入了扬州城,下榻在城中一家颇为清静的老字号客栈“悦来居”。安顿好后,他并未像其他旅客般外出游览或访友,只是向店小二打听了扬州几家著名书坊和书画铺子的位置。
此人便是齐天城信中提及的另一重保障——来自金陵的讼师,杜文谦。
杜文谦虽以讼师为业,却并非寻常状师。他出身金陵书香门第,本身有功名在身,却因更倾心于律法刑名之学,兼之为人正直,思维缜密,尤擅从纷繁线索中厘清关键,在江南律法行当内颇有清誉。齐天城早年于他有恩,且深知其为人能力,此次事关莫隆这等朝廷钦犯(虽属冤案)及其家眷,其中牵扯复杂,非仅凭武力可周全,亟需一个精通律法、善于谋划、且能在外围协调策应之人。杜文谦,便是齐天城心中最合适的人选。
连日来的殚精竭虑、忧惧交加,如同不断绷紧的弓弦,终于在“钱先生”离去后那短暂松弛的瞬间骤然断裂。高烧如烈火燎原,瞬间吞噬了她的神智,咳嗽声撕心裂肺,仿佛要将五脏六腑都咳出来。原本清丽的面容烧得通红,嘴唇干裂,时而昏睡不醒,时而在梦魇中惊悸呓语。
“莫郎…快走…别管我们…” “晓贝…我的晓贝…你在哪儿…” “别过来!放过我的孩子!求求你们…” 那一声声破碎的哀鸣与恳求,像钝刀子割着王妈和晓莹的心。
王妈急得团团转,一边小心伺候汤药,用冷毛巾为林氏擦拭降温,一边又要强作镇定,维持小院表面的平静,生怕被外人瞧出端倪,尤其是那些可能仍在暗中窥视的眼睛。她悄悄递信给孙敬儒,只称主母感染风寒,需静养数日,暂不接绣活。
孙敬儒回信简短:“知悉,静养为要,安全第一,有事速报。”信末却附了一个小小的、看似不经意的墨点,这是约定好的警示信号,意味着外部情势依旧紧张,让他们切勿放松警惕。
晓莹仿佛一夜之间又长大了许多。她寸步不离地守在母亲榻前,喂药、擦汗、更换额上的帕子,动作小心翼翼,那双平日只捻针引线的小手,如今却要承担起照顾至亲的重担。她眼神里的天真懵懂被一层深深的忧虑和超越年龄的坚毅所取代。
夜深人静时,母亲的呓语愈发清晰。那些破碎的词语——“莫郎”、“晓贝”、“追杀”、“图案”、“危险”——像一块块拼图,在她早慧的心灵中逐渐拼凑出一个模糊却令人恐惧的轮廓:她们在躲避很坏很坏的人,爹爹被抓走了,姐姐失踪了,而这一切,似乎都与那奇怪的“双首飞鸾”图案有关。
她紧紧攥着胸前的半块玉佩,那是爹爹留给她的,冰凉的触感似乎能稍许镇定她惶恐的内心。另一只手始终握着母亲滚烫的手,仿佛这样就能将自己的力量传递过去。
在母亲又一次因噩梦惊厥后,晓莹轻轻拍着母亲的背,直到她呼吸重新平稳。她凝视着母亲即使在病中也紧蹙的眉头,一个念头无比清晰地浮现:她要记住那个图案,那个带来灾祸也可能找到爹爹和姐姐的图案。她要变得更有用,才能保护娘亲。
就着窗外透入的惨淡月光和桌上如豆的油灯,晓莹悄无声息地起身,从母亲的针线篮里找出最细的银针和最柔软的素色丝线,又拿出自己一方平日练习用的纯白杭绸帕子。她坐在离床榻稍远的角落,避开光线,以免影响母亲休息,然后屏息凝神,凭借那日反复模仿和试验留下的深刻记忆,以及母亲教导的“错误”细节,一针一线地开始绣那幅双首飞鸾图。
针尖细微的破帛声,丝线穿梭的悉索声,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她全神贯注,将所有的恐惧、思念、无助都倾注于指尖,那被补全的、带着微妙差异的飞鸾眼眸,在她针下渐渐显现,在昏暗中仿佛闪烁着幽光。
她不知道,自己此刻专注而坚韧的神情,与她父亲莫隆沉思时的模样,何其相似。
* * *
就在林氏病倒的这几日,扬州城外的运河码头上,一艘来自金陵的客船缓缓靠岸。
乘客中,有一位约莫三十出头的青衫文士,面容清癯,目光沉静,气质温润中透着几分不容忽视的审慎。他随身只带着一个简单的书箱和一个包袱,看似寻常游学士子,但步履沉稳,眼神扫过周遭环境时,带着一种不易察觉的锐利。
他并未在码头多做停留,雇了一辆不起眼的骡车,径直入了扬州城,下榻在城中一家颇为清静的老字号客栈“悦来居”。安顿好后,他并未像其他旅客般外出游览或访友,只是向店小二打听了扬州几家著名书坊和书画铺子的位置。
此人便是齐天城信中提及的另一重保障——来自金陵的讼师,杜文谦。
杜文谦虽以讼师为业,却并非寻常状师。他出身金陵书香门第,本身有功名在身,却因更倾心于律法刑名之学,兼之为人正直,思维缜密,尤擅从纷繁线索中厘清关键,在江南律法行当内颇有清誉。齐天城早年于他有恩,且深知其为人能力,此次事关莫隆这等朝廷钦犯(虽属冤案)及其家眷,其中牵扯复杂,非仅凭武力可周全,亟需一个精通律法、善于谋划、且能在外围协调策应之人。杜文谦,便是齐天城心中最合适的人选。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笔趣阁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玉佩牵缘:真假千金沪上行,玉佩牵缘:真假千金沪上行最新章节,玉佩牵缘:真假千金沪上行 三七书屋!
笔趣阁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玉佩牵缘:真假千金沪上行,玉佩牵缘:真假千金沪上行最新章节,玉佩牵缘:真假千金沪上行 三七书屋!
